1. 规划环评方案概述及规划分析
(1)规划环评方案概述:阐述规划四至边界、空间布局、规划时限;明确产业导向及定位;阐述基础设施规划、环境保护规划等;分析规划发展演变过程,包括:原有规划批准、调整情况;产业定位以及发展过程等。
(2)规划协调性分析:分析规划与相关产业政策的符合性,以及与上层位、同层位相关规划的协调性。
(3)规划污染源预测分析:分析规划资源能源消耗及排污情况。
2. 园区开发回顾及资源环境制约因素分析
(1)产业发展回顾及现状分析:阐述土地利用、产业布局、区内敏感目标分布现状及合理性,明确产业发展情况,分析与原有规划的相符性。
(2)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及运行情况分析:阐述废水集中收集及处理设施、集中供热、固体废物集中处置等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;明确园区防护距离的设置情况以及隔离带建设情况。
(3)园区资源能源消耗、排污情况回顾及现状分析:阐述产业园区内现有企业资源能源消耗、排污、污染治理情况以及企业环境管理情况。
(4)区域环境敏感因素现状分析:明确是否属于水源保护区、自然保护区、风景旅游度假区或其它敏感区域;梳理规划区域内居民、学校、医院等敏感目标分布情况;识别其它环境敏感因素。
(5)区域环境质量回顾及现状分析:分析区域环境空气、地表水、土壤、地下水、声环境、电磁辐射、生态环境等的现状及变化特征。
(6)园区环境风险回顾:识别现有重大危险源;回顾发展至今的环境风险事故及发生的原因;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和应急联防联控体系的建立情况;评价现有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体系的可行性、有效性及存在的问题。
(7)园区环境管理现状:分析园区开发至今的区域环评或规划环评执行情况;明确园区环境管理及监测体系运行情况;阐述防护距离落实情况;梳理环保投诉情况。
(8)现存环境问题及资源环境制约因素:分析区域现存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,识别园区发展的资源环境制约因素。
3.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和环境影响预测分析
(1)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:对各要素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分析,分析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直接、间接或累积不良环境影响;包括大气、地表水、地下水、固废处置、电磁辐射、生态、环境风险等。
(2)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:论证规划实施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,包括能源、水资源、土地资源、环境资源(大气环境、水环境等)以及环境风险防控能力分析。
(3)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:提出产业园区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,包括:主要污染物;特征污染物。
4. 公众参与:参照国家和本市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相关规定。
5. 规划的环境合理性综合论证:产业导向、布局、规模以及污染集中治理设施设置的环境合理性分析。
6. 规划调整建议和环境影响缓解措施
(1)规划实施的优化调整建议:明确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准入限制要求,包括:对规划产业导向提出限制和禁止发展的调整建议;提出准入条件与要求等;对规划布局及周边居民等敏感目标布局提出优化调整建议;对规划远期目标和阶段性发展目标提出优化调整建议;规划实施时序优化建议。
(2)环境影响减缓措施:提出大气环境、水环境、固体废物、环境风险等的影响减缓措施。
(3)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建议:对园区现状及规划基础设施的布局、规模提出建议。
7. 环境管理 、 监测计划及跟踪评价
(1)环境管理体系:提出园区环境管理体系建设要求。从环境管理体系、专职部门、专业人员分析等角度,提出产业园区环境管理与能力的完善建议。
(2)环境监测计划:评价园区及区内重点企业现有的自动监测、在线监测、委托监测、监督性监测、信访监测五项监测的执行情况。根据相关监测技术规范拟定或完善园区环境质量监测计划。
(3)跟踪评价要求:对园区不同规划阶段的跟踪评价提出要求。
8. 电子图件
根据园区实际情况提供 GIS 图层文件:环境功能区划图、产业规划布局图、基础设施分布图、土地利用现状图、土地利用规划图、环境敏感目标分布图、防护距离(隔离带)图、区内企业分布图等。
|